围绕政策锚的外汇交易:从港元联汇到全球盯住/走廊制度的可执行策略
大约 4 分钟
围绕政策锚的外汇交易:从港元联汇到全球盯住/走廊制度的可执行策略
在政策锚框架下进行外汇交易,本质是利用制度约束带来的概率失衡。联系汇率、盯住制度或汇率走廊为即期价格设置了弹性边界,边界附近央行或监管机构的干预行为压缩了短期尾部风险,但也埋藏了制度切换时可能出现的剧烈重定价风险。这种“胖中瘦尾”的分布特征,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交易机会,但必须以严谨的风险控制和制度认知为前提。
一、政策锚如何制造概率优势
政策锚的本质,是通过公开承诺和市场化工具(如现汇干预、利率调整等)将汇率控制在目标区间内。这使得边界附近的短期波动被系统性抑制,期权市场往往高估干预边界附近的波动概率,从而形成隐含波动率的“溢价”。交易者可以在边界附近执行收票策略,获取时间价值收益;但同时必须对中长期可能出现的制度风险进行对冲,避免极端事件冲击。
二、USD/HKD:联汇制度下的策略与风控
港元实行联系汇率制度,波动区间为7.75–7.85(强方与弱方兑换保证)。在这一机制下,我们主要部署以下几类策略:
A. 卖出边界附近期权收票
- 逻辑:靠近边界时,HKMA干预概率上升,短期期权隐含波动率往往偏高。
- 执行:卖出短期(T+3至两周)USD put/HKD call,行权价设在7.75下方(如7.749)。
- 风控:
- 靠近边界时逐步减仓,或买入更低行权价put构成价差,限制下行风险。
- 设置Gamma和Vega阈值,实时监控并执行回补。
B. 区间卖权(短跨或铁秃鹰)
- 逻辑:区间内波动受控,短期限隐含波动率高于实际波动。
- 执行:同时卖出弱方call(7.84–7.85)和强方put(7.75–7.76),也可采用铁秃鹰方式加入远端保护。
- 风控:注意弱方干预节奏较缓,需动态Delta对冲,避免单边事件冲击。
C. 套息与流动性策略
- 逻辑:干预常伴随HIBOR利率跳升,带来资金套利机会。
- 执行:在边界附近介入USD/HKD外汇掉期(FX swap),做多HKD流动性溢价。
- 风控:严格控制杠杆与保证金水平,避免流动性突然收紧导致资金链断裂。
D. 事件驱动下的组合对冲
- 逻辑:平常以收票为主,重大事件前买入深虚值保护。
- 执行:卖近月边界期权收息,同时买入6–12个月期限、行权价在7.70–7.73的尾部保护。
- 风控:将保护成本控制在票息收入的20%-30%,定期滚动以避免时间价值损耗。
三、扩展策略:其他政策锚市场的实践
1. 丹麦克朗(DKK)
- ERM II机制,波动带宽为±2.25%,丹麦央行干预坚决。
- 策略:卖出带宽附近期权,配合事件日历对冲欧央行政策风险。
- 风控:警惕欧债危机和本国房地产周期带来的流动性冲击。
2. 新加坡元(SGD)
- 新加坡金管局(MAS)管理S$NEER一篮子区间,而非直接即期汇率。
- 策略:围绕政策声明进行波动交易或日历价差;在NEER偏离区间时卖空波动。
- 风控:依赖估算NEER数据,避免在不明边界情况下卖出单边期权。
3. 人民币(CNY/CNH)
- 有管理浮动+篮子调节+窗口指导,离岸与在岸并存。
- 策略:CNH-CNY基差交易、事件前后波动策略、逆向中间价偏离交易。
- 风控:注意政策干预强度和合规要求,避免裸卖权尤其是下行保护。
4. 海湾货币(如SAR、AED)
- 严格盯住美元,流动性集中于远期和掉期市场。
- 策略:利用资金利率差异进行掉期套利。
- 风控:地缘政治和油价变动可能引发流动性突变,期权市场缺乏深度,不宜大规模卖权。
5. 欧盟外围货币局(如BGN、BAM)
- 对欧元严格固定,制度稳定但受欧元区大局影响。
- 策略:类似DKK的收票策略,或欧元交叉盘基差交易。
- 风控:重点防范欧元区系统性风险传染。
四、执行实务:定价、换保与风控清单
- 定价模型:以Garman-Kohlhagen模型为基础,在边界处加入均值回归调整,并对波动率微笑进行干预修正。
- 报价比对:获取多家做市商报价,反推隐含波动率,判断厚薄程度。
- 组合构建:
- 期限分散,避免集中到期;
- 用20%-40%的权利金收入购置尾部保护。
- 盘中管理:
- 设置Delta、Gamma、Vea阈值;
- 关注央行沟通时点、定盘价和资金利率异动。